“十四五”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来了!
近日,发改委、能源局印发了关于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》(下文简称《实施方案》)的通知。《实施方案》提出,到2025年,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、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。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、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,标准体系基本完善。产业体系日趋完备,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。其中,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,系统成本降低30%以上;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、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;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;氢储能、热(冷)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。
到2030年,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。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,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,市场机制、商业模式、标准体系成熟健全,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,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,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。
值得注意的是,国务院于2021年10月印发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曾指出,到2025年,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。2021年7月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《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》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累计装机30GW的发展目标。不过,本次印发的《实施方案》提并未提及新型储能具体装机目标。
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/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,截止到2021年底,中国已投运的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(包括物理储能、电化学储能以及熔融盐储热)达到45.74GW,同比增长29%。2021年,电力储能装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,同比增长220%,新增投运规模达10.14GW,其中,抽水蓄能规模最大,为8.05GW;电化学储能紧随其后,投运规模达到1.87GW/3.49GWh,规划在建规模超过20GW;压缩空气储能新增投运规模大幅提升,达到170MW,是其2020年底累计规模的15倍,源侧新能源配置储能以及独立储能成为新增装机的主要动能。
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的逐步增加,光伏和风电装机量的快速增长将带动储能电站的大规模发展,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/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预计,在2025年全球电化学储能电站的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50GW,到2030年将达550GW。
安信证券认为,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省市出台的政策来看,储能成为目前解决能源变革的重要手段。2022年是储能的订单放量年,率先拿到订单的企业有望占据先发优势。具备订单获取能力及规模扩张能力的企业,有能力迎接市场进一步扩容。
此外,《实施方案》还提出,开展钠离子电池、新型锂离子电池、铅炭电池、液流电池、压缩空气、氢(氨)储能、热(冷)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、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,集中攻关超导、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,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、固态锂离子电池、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。
文章内容摘自电池网
图片来源于网络
如有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